|扎根现实,发现自我:石钟山论小说创作-一带一路研究院-世界汉学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讲座预告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课|扎根现实,发现自我:石钟山论小说创作

【来源: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2-09-28 】

2022年9月23日下午,由和《小说月报》联合开设的《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作家、编剧石钟山,他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展开阐述,畅谈文学创作的心得。线上二百余名听众与北语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场精彩讲座。

石钟山

黄悦教授介绍石钟山老师

该课程主讲教师黄悦教授向听讲的同学介绍了石钟山在小说、影视剧本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作为著名的军旅作家,石钟山的创作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他的作品还辐射多种媒介,经过影视改编之后,影响更加广泛,哺育过几代人的心灵,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影视编剧,石钟山都体现出当代作家的实力和担当。

石钟山坦言:《小说月报》是自己创作路上的加油站和同行者,鼓励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开启自己的文学之路,接下来他围绕“小说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小说创作要素与技巧”“小说与影视改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首先,石钟山从小说创作的心得入手,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创作的基础。创作来源于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与其对生活的理解,它需要作家同时关注当下社会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有的作家最终都是在写自己的心境、心结,小说就是在表达作家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所以,作家写作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独特的素材、语言和细节,那是一个作家的底气和根脉所在——“理论往往会束缚创作的思想,而作家需要更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只有在熟悉的生活中写作才有底气;只有依靠文化根基的支撑,作家才能走得更远”。


发掘有效的创作题材

关于创作题材,石钟山讲到,文学历经数千年而不竭、常新,是因为作家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这些体悟在想象与构思中被选择性地过滤,从而把生活变为素材;在差异化的表达中,体悟最终沉淀为独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而语言风格正是一个人性格、见识与修养之积累的呈现,是文学根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新生。石钟山从自己的亲身体会出发,描述了作家的“精神苦旅”:小说不仅是简单的生活再现,更多的是内心世界情感的深思,将自己真实而独特的经历与体验,描绘出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并给予他人在生活或者人生上的一种思考与指引——“我们要勇于扎入生活之中、积累文学素材,锤炼自己的语言风格,让激情四溢的作品迸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石钟山如是鼓励听众。


小说的影视化转换

作为杰出的“跨界”编剧,石钟山探讨了小说的影视化转换,并分享了自己的编剧经验。创作小说与创作剧本有着技术上的根本区别,前者依靠叙述和语言的魅力从自我出发讲述故事;后者依靠冲突达到戏剧效果,在商业秩序和工业流程中呈现故事。在角色塑造等方面,文学作家相比编剧更有发言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视编剧行业的整体水平;而电影作为一个团队呈现的工业制品,则更需要团队彼此密切合作,因此,作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必然要经历一段艰辛的旅程,作家需要在商业运作中不断历练,积累实操经验,石钟山坦言。


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中听众踊跃提问,石钟山老师结合写作经验与人生体会就“创作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作品的商业性与文学性如何兼顾”以及“文学创新的源动力”等问题做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剖析,并强调: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基础,立足文化根基、坚持独立思考是文学创新的活水源头,坚持底线创作思维是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文学创作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永恒的思考。

课程最后,主持人黄悦教授为本场讲座做了总结,并带领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石钟山老师的精彩分享,使听众受益匪浅。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