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巴尔干汉学大会第一学术分论坛回顾:文化的交互

【来源:一带一路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3-09-02 】

当地时间8月27日,首届中国-巴尔干汉学大会第一分论坛“文化的交互”成功举行。北马其顿汉学家、翻译家席晓兰(SaraCvetanovska),新汉学计划博士、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教师PabloRobertMoreno,希腊爱奥尼亚大学教授ElenaAvramidou,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赵洪娟,克罗地亚汉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副教授白伊维(IvicaBakota),清华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教授方朝晖,保加利亚汉学家、比托拉奥赫里德的圣克莱门特大学教授ZhidasDaskalovski,云南大学教授副赵玮先后发言。

01

SaraCvetanovska:TheEvolutionofMacedonianSinology:AComprehensiveReviewofResearch,Publications,andProminentAuthors/《马其顿汉学的进化:学术、出版物和著名作者的综合回顾》

北马其顿汉学家、翻译家席晓兰(SaraCvetanovska)从研究领域、汉学出版物和汉学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北马其顿汉学的衍变。在学术方面,北马其顿汉学从语言学习、文化历史拓宽到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汉学家们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使其研究成果在国际汉学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随着研究领域不断宽泛,北马其顿汉学出版物类型多样,从语言学习教材到学术专著、论文集、期刊和电子出版物,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在发展过程中,北马其顿涌现出一批汉学家,他们极大推动了北马汉学发展。作为欧洲汉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马其顿的汉学研究将继续保持其重要地位,为增进中国和北马其顿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PabloRobertMoreno,AutonomousUniversityofMadrid/马德里自治大学:Anearlycaseofcultureandlanguageintersection:LuoWenzao(1617-1691),aChineseamongSpanishfriars./《文化与语言早期接触案例:西班牙修士中的中国人罗文藻(1617-1691)》

新汉学计划博士、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教师PabloRobertMoreno以天主教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的经历为例,探讨了17世纪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与语言早期接触的案例。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回顾和现代分析,深入解析了罗文藻在西班牙文化背景中接触和学习西班牙文化和语言的情况,PabloRobertMoreno指出,罗文藻的文化语言“两栖地位”为他在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和欧洲传教士组成的复杂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条件。罗文藻的著作《丝园纪谈》详细地记录了其学习经历和思想转变。他对西班牙文化逐渐深刻的理解也重塑了中国文化观,其信仰和思想也逐渐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罗文藻的经历揭示了早期中西文化与语言碰撞的生动画面。

03

ElenaAvramidou,IonianUniversity/爱奥尼亚大学:ConfucianandPlatonicGovernance:AComparativeApproach/《比较视角下的儒家与柏拉图式治理》

希腊爱奥尼亚大学教授ElenaAvramidou深入解析了儒家学说与柏拉图式治理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两位先哲身处时代相近,且都对政治模式提出了独特见解,并于其中引入国家治理元素。她进一步强调,他们共同提出了伦理学与权力、知识的结合。她进一步指出,这两种哲学体系的世界观反映了存在和成为理论,以及对教育和家庭的特定看法。这种比较方法可以拓宽彼此文化理解,有助于东西方之间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她表示,在当下社会,随着误解、冲突等现象的日益增多,对社会的道德重建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问题。比较柏拉图和孔子的治理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政治哲学的不同之处,对于推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当前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亦可从这些古代智慧中寻求启示。

04

ZhaoHongjuan/赵洪娟,Qingdao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青岛科技大学:TheSpringFestivitiesEastandWest:AComparativeStudyoftheChineseChunsheandtheGreekDionysia/《中西春节节庆:中国春社与希腊酒神节比较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赵洪娟从蕴含同一元素的中西方节庆出发,从民俗学、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春社等节日与希腊酒神节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赵洪娟教授指出,中古之时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及节庆习俗仪式,新节日习俗的丰富一方面展示了本土文化之繁荣,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唐代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与希腊祭祀葡萄酒神狄俄尼索斯类似的“结葡萄赛神”节庆。通过对结葡萄赛神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对狄俄尼索斯图像符号在中土的发掘考证,对希腊酒神节与中国春社节在多个方面相似性的对比分析,可探究外来文化经华化、变迁之后在中土之留存,从而观见当时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盛。

05

IvicaBakota,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首都师范大学:ChinesestudiesinCroatia:AComparativeperspective/《比较视野下的克罗提亚中国学》

克罗地亚汉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副教授白伊维(IvicaBakota)围绕萨格勒布大学汉学系的成立、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克文化教育合作背景下私立研究院的创生,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克罗地亚汉学的发展脉络。他指出,近三十年来,欧洲院校教授“中国知识”的三个主要学科集中在汉学(Sinology)、汉语学(Chineselanguagestudies)和中国学(ChineseStudies)。根据克罗地亚境内中国知识的普及程度及学习者需求,他建议克罗地亚本地教育机构和中克合作机构应将发展重点放在推进中国学上,加强中克两国在发展中国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06

FangChaohui/方朝晖,QinghuaUniversity,NishanWorldConfucianCentre/清华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Howdidthe“Dao”BecometheHighestPrincipleinChineseCulture/《“道”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

清华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教授方朝晖介绍了“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原理的概念和起源,以及它在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道”的含义包括个人生存及发展的方式或途径、人群或国家存在及发展的方式或途径、事事物物存在或发展的方式或途径、世界作为一整体存在或发展的方式或途径,以及先于宇宙存在、独立于整个宇宙、创生了宇宙及万物且决定其存在方式的“道”。方朝晖教授讨论了“道”作为最高原理的含义不明、与“天道”的关系不清,指出古人对“道”的研究多从具体事物出发,没有深入研究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共有的根本之道的问题。方朝晖教授提出“道的兴起基于‘一个世界假定’”,即天地或宇宙是一有生命的总体,所有事物都需要顺应着宇宙生命的整体目的而存在,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他表示,“道”在中国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引导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原则或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宇宙的紧密关联,强调一切存在都应符合宇宙生命的整体目的。

07

ZhidasDaskalovski,SaintClementofOhridUniversity–Bitola/比托拉奥赫里德的圣克莱门特大学:CulturalcompetitionbetweenUSAandChinaasafactorofworldpolitics/《中美文化竞争作为世界政治的一个因素》

来自保加利亚的比托拉奥赫里德的圣克莱门特大学ZhidasDaskalovski教授以“中美文化竞争作为世界政治的一个因素”为题,探讨了中美文化竞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的背后动因和后果。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政治角色,其文化竞争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和媒体的竞赛,更是一个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他分析了中美文化竞争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和策略,以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多层次影响。他表示,中美文化竞争作为影响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反映了两国的软实力竞争,还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他探讨了这一竞争的动态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政治中的文化维度。

08

ZhaoWei/赵玮,YunnanUniversity/云南大学:China-BalkansCulturalCommunica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巴尔干地区文化交流》

云南大学副教授赵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视野下的中国与巴尔干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展开讨论,其演说涵盖了历史和现代中国和巴尔干地区的交流情况。历史上,中国和巴尔干地区有文化交流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和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述,在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诸多方面的交流。建国以后,双方在经济、交通设施建设、旅游、农业、科技、文教等领域均展开了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巴尔干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两地区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和经贸往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展开对话,开展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