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首届“汉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 发布日期:2022-11-11 】

11月11日,首届“汉学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成功召开。论坛围绕着“汉学发展趋势与特点”、“汉学家与当代海外中国文化建设”、“汉学参与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展开。校长刘利,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王朝文,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肖连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范军,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闫国栋,教授、《汉学研究》副主编周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星,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褚艳红,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教授胡燕春,“一带一路”研究院陈映锦博士、陈莹博士、周菲菲博士等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本次论坛。

论坛由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主持。

刘利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汉学在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研究院近年来围绕着汉学和汉学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次论坛的召开,是顺应新时代的潮流,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也是加强汉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做出贡献。

张西平教授在发言中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内汉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海外汉学研究已经进入到我们中国学术自身的建设之中,成为我们中国国内学术的重要生长点。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中,重视海外汉学发展和汉学家人才的培养与扶持是必要举措。

吴应辉院长从汉学与新汉学的辩证关系、汉学人才培养、汉学家和汉语教学专家的关系、汉学与促进民心相通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汉学家作为传播渠道,汉学作为传播内容,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王朝文社长围绕汉学参与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议题,着重谈了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发挥世界汉学家在加强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作用。

肖连兵秘书长提出了自己关于当代汉学家角色的思考,指出积极发挥好汉学家“专业”和“跨文化”的两大优势,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的必要举措。

范军副院长从多年的新闻出版实践出发,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运用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视角,外部视角即是遍布全球的各国汉学家。在国际出版中,汉学家在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积极扶持与帮助他们从“讲述中国故事”,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阎国栋院长分析了国际汉学研究的成果产出及传播过程,指出研究成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汉学家对于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探源性的研究和对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认识。

周阅教授从丰富学术研究资料、完善学科和学术史等多方面梳理了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国际汉学的五个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向外域外传播的轨迹和方式、中国文化在对象国语境中存在的状态、各国在各自历史进程当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中国观、各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成果以及方法论以及对象国的汉学学派的构成和各个学派的谱系。

何明星教授针对汉学国际传播机制的建设问题做出发言,指出海外汉学家群体的定位应该回归到学术研究中,要组织调动海外汉学家群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褚艳红副研究员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学研究需要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共同建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海外的研究,也包括国内的研究,两者相结合,实现真正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和中国学研究。

本次论坛学术水平高,内容丰富,涵盖了汉学与国际传播的当前形势与任务、顶层设计、研究热点、传播机制等多个方面,充分分析和阐明了未来的发展路径,为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Baidu
map